鮮為人知的歷史:幽門螺桿菌的發現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近年來熱度不斷升高,逐漸成為人民群眾茶余飯后的話題。事實上,幽門螺桿菌的正式發現距今才40年,比大腸埃希菌、肺炎鏈球菌、結核桿菌等常見致病菌的發現要晚將近100年。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轟動了當時的整個醫學界,毫無疑問是醫學界的爆炸新聞,但發現幽門螺桿菌的這一段歷史卻鮮為人知。
胃內的環境對微生物而言極為險惡,在幽門螺桿菌被發現之前,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胃內高度酸性的條件下微生物幾乎不可能生存,更不用說長期定植了。而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胃病的主要病因被認為是胃酸過多,因此早期對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案僅是單方面抑酸,雖然能有效緩解癥狀,但是復發率高。
在1892年也就是幽門螺桿菌純培養成功的90年之前,病理學家就曾觀察到人胃黏膜上存在螺旋狀的細菌,但當時人們不認為其具有致病性,并未做深入研究。直至90年后的1981年,一名病理科醫生沃倫(J. Robin Warren)在澳大利亞珀斯醫院輪科到了消化內科,接受為期半年的培訓。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這名普通的醫生在這平凡的半年中會有多么意義非凡的發現。
沃倫醫生在1979年也曾觀察到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黏膜組織切片上存在一種彎曲狀細菌,還注意到這種細菌周圍的黏膜組織總是存在著炎癥細胞浸潤,這引起了沃倫的興趣,但由于當時的條件局限并未能繼續深入研究。這次輪科到消化內科為沃倫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他與另一名臨床醫生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牽頭,帶領其他多名醫生組成團隊合作展開了對胃病患者胃鏡觀察和胃黏膜組織活檢的研究。
科赫法則是傳染病病原鑒定的金科玉律,要想以科赫法則驗證沃倫最初發現的細菌即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存在關聯性,需滿足以下條件: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體內不存在2.要從宿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并在培養基中得到純培養3.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接種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樣的疾病會重復發生4.從試驗發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來。
沃倫已驗證了第一點,但在第二步獲得純培養上出現了小插曲。團隊對分離出來的幽門螺桿菌進行培養時,前34個標本培養時間均固定為48小時,盡管溫度、培養基等培養條件做了改變,仍未能成功培養。到了第35個標本培養時,正好遇上復活節休假,由于休假無暇管理標本,培養時間延長到了5天,也沒有持續供氧(幽門螺桿菌是微需氧菌),休假結束后團隊成員驚喜地發現成功地獲得了細菌的純培養。這一因復活節休假而造成的“偶然性”的成功也被學者戲稱為“上帝的恩惠”。
為了證實幽門螺桿菌就是導致胃炎的“真兇”,需要將幽門螺桿菌接種到健康的動物宿主上,而當時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動物接種,馬歇爾和另一位醫生莫里斯(Morris)決定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二人喝下了含有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4天后出現了上腹不適、惡心、早飽、口臭等癥狀,第九天接受胃鏡檢查發現了胃黏膜存在細菌定植,且存在胃黏膜中性粒細胞浸潤和上皮變性,提示存在胃炎,從而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導致胃炎。
沃倫和馬歇爾對于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和研究引發了學術界的轟動,也引起了許多爭議,當時的人們不敢相信能有細菌生活甚至長期定植在胃內,但在鐵證面前所有質疑都不堪一擊,這一項里程碑式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于胃部疾病的認知。沃倫和馬歇爾的團隊繼續深入了對幽門螺桿菌的研究,發現并證實了幽門螺桿菌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有著密切的關系;幽門螺桿菌對鉍劑和甲硝唑、四環素、紅霉素等抗生素敏感;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這使消化性潰瘍不再是一種難治愈的疾病。沃倫和馬歇爾二人因為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與研究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段充滿了嚴謹、細心、勇敢、堅定同時又含有機緣巧合的科學史佳話不該被人們遺忘。
21世紀的今天,距離獲得幽門螺桿菌的純培養已過40周年,幽門螺桿菌相關話題討論熱度依舊很高,學術界每年關于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研究也一直常學常新。目前國內外權威指南一致推薦的根除幽門螺桿菌一線治療方案:14天療程鉍劑四聯方案(鉍劑+PPI+兩種抗生素)。而如今幽門螺桿菌仍在人群中有著極高的感染率,公眾對幽門螺桿菌的認知待提高以及未能進行規范化的治療是導致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的因素。提高對幽門螺桿菌的重視,用餐使用公筷,及時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查出陽性后遵循醫囑進行規范化根除治療,這些都將有助于降低人群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保“胃”好人們的健康。
參考資料:
[1]向鵬.巴里·馬歇爾:人類終將徹底消滅幽門螺桿菌[J]高科技與產業化, 2022, 06(313): 20-23
[2]劉文忠,肖樹東.紀念幽門螺桿菌培養成功30 周年-通向諾貝爾醫學獎之路[J]胃腸病學, 2012, 17(8): 449-452





